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由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的、自我调节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
2.0阶段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可以用植物的生长作为一种隐喻(见图1):教育活动本身可看作生长中的大树,智能环境则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生存环境(如空气、阳光等),信息化促成的主体开放、平台开放、理念开放等大环境又为教育的生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由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科研机构、信息化企业等构成的群落不断定义生态系统的需求链条并形成闭合,教育大数据和小数据代表的营养输送系统最终驱动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循环和不断优化。
图1 指向教育信息化2.0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隐喻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2.0 指向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重视人、教育信息与信息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共生,表现为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整体关联、在生态种群的互利共生关系中促进系统的协同演化、在多元开放的发展性格局中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等特征,是对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的一次系统重构。该信息生态系统最终将打破教育在传统生态中的“基因决定定律”(吴军,2016a),促使教育迎着新一代技术浪潮实现“转基因”。
第一,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关联。
从技术与人的共生关系来看,教育信息化2.0将从教育问题本身入手,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可能性进行充分挖掘,转而以“技术逻辑”对原有运行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造,最终形成新的秩序、范式、理念和文化。其中,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包含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技术无处不在而又难以察觉”的技术协同、技术沉浸、信息无缝流转的教育信息生态。
第二,种群之间的互利共生促进系统的协同演化。
从生态系统中“种群”的角度来看,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参与者都将成为创新者和受益者,兼具“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在“需求”和“利益”的共同驱动下,教育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教师及学生等参与主体在行业细分和业务垂直划分的教育市场环境中产生“化学反应”。细分的供应商为不同师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将成为常态。师生在传统教育传播结构中单向的“传者”与“受者”的角色已然发生改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教育传播结构中同时承担“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角色。
第三,多元开放的发展格局促进系统的动态平衡。
一方面,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开放,不仅体现为政府统筹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研究机构和事业单位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而且企业等社会资本和力量也被吸纳进来,教育信息化市场活力被充分激活。另一方面,各系统平台的标准、架构和接口统一开放,教育信息流的各个环节被打通,教育资源和服务可以实现自由接入和流出。此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泛在学习、开放共享、数字公民等教育理念越来越普及和深化,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潜在动力,从而形成了教育信息系统动态循环的“营养供给”。
产本文节选自:《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作者:作者:胡钦太 张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