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大数据专业委员会
基于数据支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项目说明
2020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调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从今年起实施“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了贯彻党和国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基于数据支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以下简称“实验区”),驱动创新人才大中学衔接培养。
“实验区”项目是贯彻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内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区域或学校建设共同体,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精准定位、综合评价、分层教学战略,建构新高考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数据模型,强化对优秀高中生基础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贯通优秀高中与高水平大学的创新人才衔接培养通道。
一、“实验区”建设思路
(一)做好顶层设计。
基于数据支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改革、考试评价、资源开发、数据收集、技术支持、制度建设、条件保障各个方面,涉及行政、教研、校长、教师等多个教育实施主体,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
(二)强化研究指导。
“实验区”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强化研究先行的策略,围绕着新高考和强基计划的优秀人才选拔方向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突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实验区”要统筹顶尖高校和高中的优质教学资源,组织专业力量指导区域内普通高中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转型,及时解决“实验区”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实现重点突破。
“实验区”在全面落实新高考和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和培养理念的同时,在构建人才成长数据库、引领学生多元化发展、强化基础学科培养、开展高质量研究性学习、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实现重点突破。
(四)注重示范引领。
“实验区”要培育、总结和提炼本地区在新高考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实施工作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在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实验区”建设任务
(一)积极参加“爱国·奋斗”素质拓展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招生考试研究分会联合部分“双一流”高校,共同举办优秀青少年“爱国·奋斗”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活动宗旨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方向,贴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激发科学热情,鼓励创造价值。
“实验区”将组织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中学生积极参加“爱国·奋斗”活动,使青少年近距离了解顶尖大学的育人特色与专业特点,培养全体中学生的爱国梦、报国志、科学情、团结心,树立中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远大志向。
(二)开展以“问题导向”的课题研究。
“实验区”共同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高考制度下区域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协同治理研究”(课题编号BHA200136)的课题研究任务,并可申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大数据驱动教育变革”专项课题,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实验区”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专委会定期开展成果评审。
(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数据库。
“实验区”将使用清华大学牵头组织的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THUSSAT),THUSSAT是面向优秀高中学校和学生提供高区分度的水平测试,测试分为基础性测试、适应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考试测试命题采用大学视角与中学教学要求相结合的方式,数据分为写实性数据和分析数据两个部分,运用计算机考试和大数据的先进技术,提供全面立体的深度评价,并建立“拔尖人才成长数据库”、基于大数据分析甄别和选拔出具有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优秀学生。
(四)链接高端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实验区”引入了全国最大的高中生在线研究性学习平台——创新教育实验室,基于大数据技术,记录每个学生真实、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数据,形成个人学习行为的用户画像,精准分析个体学习特点、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服务于拔尖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创新教育实验室为合作区域或学校的创新老师搭建创新课题资料库,覆盖理学、工学、人文、社科四大领域二十余个专业方向,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积极参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高中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关键期。“实验区”携手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依托国内顶尖高校强大的科教资源以及北京市顶尖中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区域或学校开展“新高考改革专题培训”“新高考命题趋势主题交流分享会”“基础学科专业能力培养”等系列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使优秀中学生成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区”研究成果总结推广
总结提炼“实验区”研究成果,邀请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及院系专家教授、高中校长、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和家长代表举办“大中衔接培养与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培养”研讨会,交流新高考背景下“实验区”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建立中学与高校紧密衔接的机制和桥梁,从而让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更近距离了解大学育人特色、专业特点和选拔标准,促进大中衔接培养模式的革新与升级。
三、落实“研究基地”建设要求
(一)发挥大数据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才选拔培养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精准定位、综合评价、分层教学,建构新高考背景下的强基人才成长数据模型,用大数据技术记录学生成长、指导教学评价、提升育人成效。
(二)探索大中衔接的人才通道。
搭建顶尖高校和优秀高中的人才培养通道,探索新高考背景下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模式,建立中学与高校紧密衔接的机制和桥梁。将“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向高中倾斜,让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更近距离了解大学育人特色、专业特点和选拔标准,促进大中衔接培养模式的革新与升级。
(三)重视示范引领作用。
“实验区”要及时总结拔尖人才培养情况,提炼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通过开展工作交流、专题研讨、培训研修、实地指导等形式,借助期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平台向区域、省及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和辐射。
(四)加强管理评估工作。
“实验区”要加强对普通高中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探索建立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实验区”要根据三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任务,定期进行建设工作的自我评估,不断改进课程实施工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个的全面深化。
四、切实加强工作保障
(一)加强基础建设
“实验区”要根据新高考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的工作需要,积极协调编制部门,加大“实验区”内统筹配置和师资共享的力度,做好基础建设,统筹各学校完成“实验区”任务。
(二)增加经费投入
“实验区”建设工作需要一定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专项研究、过程指导、培训研修、教研工作、教学资源建设等。
(三)加强条件保障
“实验区”要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据库搭建的需要,加强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图书资料购置等方面的条件保障,并适当向薄弱高中倾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大数据专业委员会
2020年9月25日